.jpg)
1141020施志昌議員促台中市儘速擬定自然碳匯推動計畫
行政院於112年核定《臺灣2050淨零轉型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》,明定「森林碳匯、土壤碳匯、藍碳海洋碳匯」為我國邁向淨零排放的三大自然支柱,並於112至113年間編列超過11億元預算推動。然而,台中市目前仍以個案式的「海岸造林」為主,欠缺完整策略與量化目標。台中市議員施志昌今(20)日在議會質詢時批評,市府自然碳匯無具體藍圖,農民也霧煞煞,他要求中市府儘速提出「台中市自然碳匯推動計畫」。
施志昌指出,中央在短期內將進行「碳匯潛力盤點」與「監測驗證制度(MRV)」的建立,並試辦造林與濕地復育示範區。他詢問農業局地方政府是否有同步建立森林、農地與濕地的碳儲潛力盤查?有無公開數據?以及市府各局處間是否已建立碳匯資料庫與年度監測指標。
他進一步指出,目前台中市僅與台積電合作,在大安南庄海堤進行約2.8公頃的海岸造林,規模與中央設定的全國年均2萬公頃造林目標相比顯然不足。施志昌建議,市府應在盧市長任期內完成全市「自然碳匯潛力地圖」,作為未來推動的基礎,讓議會與市民都能清楚掌握進度。
針對中期行動,施志昌引用中央計畫指出,地方應強化林地經營與更新、推動負碳農法並建立區域碳匯管理制度。施志昌認為,農地不只是耕作,在未來碳交易的脈絡下,農地會比現在更具有經濟價值。他詢問農業局是否已推動友善耕作、草生栽培等方式納入碳匯盤查,並輔導農民參與碳權或碳交易機制?此外,市府是否規劃將都市造林、校園植樹納入碳匯量化指標?
中市農業局長張敬昌表示,目前中央的計算碳匯的方式還是較為落後,台中目前已有自己的進度與方式推動。另外,他也認同議員所說,農民不只是耕作,而是在耕作同時,還可以有碳匯收入。但各農民零星的農地要達到經濟規模仍然相當困難,對於農民也缺乏誘因。
施志昌建議,零星農民要達到經濟規模當然困難。台中市應輔導與整合農民、農會與碳權申報,協助農戶達經濟規模,轉化成為具交易價值的減碳成果。此外,中市府同時應每年發布「地方碳匯執行白皮書」,公開造林面積、農地碳匯增量與濕地復育成果,接受議會與市民監督。
施志昌提醒,碳匯不只是植樹,而是長期維護的生態資產。他呼籲市府研擬「碳匯保險與風險管理制度」,確保造林與濕地復育能在極端氣候下持續發揮作用,並推動「社區參與型碳匯專案」,讓居民、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植樹與監測,形成地方共治模式。
.jpg)
.jpg)
